全市批零市场遍布农残检测点 检测覆盖面达全市人口的80%
时间:2007-01-08
四明山革命老区、红色旅游区的余姚梁弄镇,菜市场改造后建立了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室,近日正在加紧安装检测仪器设备,新年伊始可投入使用,为蔬菜构筑质量安全屏障。至此,全市128个经工商登记的大中型菜市场,都建立了农残检测室,并有120个菜市场将当日检测数据与市贸易局《宁波菜篮子网》联网,市民只要轻点鼠标,检测数据一目了然。
早在1998年,市贸易局在市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建立蔬菜农药残留检测中心,把住这个占市区蔬菜供应总量80%以上的流通源头关。2001年、2002年,市政府连续两年把实施无公害蔬菜产销、启动建设主副食品流通安全防范检测网络列入实事工程,市财政在检测设备配置上,给予充分的支持。自此,市区37个菜市场陆续建立蔬菜农残检测点,并对水产品甲醛含量也进行检测,实施对流通终端的第二次把关。此后,市贸易局又帮助指导各县(市)区200个以上摊位的大中型菜市场建立蔬菜农残检测点。现在,蔬菜农残检测覆盖面已达到全市人口的80%,这项工作已走在全省前列。
宁波市区生猪70%以上从省外调入,自从2002年部分省区发现瘦肉精猪肉后,市贸易局于当年7月建立市肉食品质量检测室,对市区屠宰场宰前生猪作尿样抽测。检测初期,瘦肉精检出率高达10%以上,市贸易局立即部署各屠宰场对检出含瘦肉精的生猪经营户进行告诫,禁止向含瘦肉精生猪的产地调猪。在采取制裁措施后,瘦肉精检出率直线下降,至当年12月,已降至1.2%。接着,市贸易局又指导各县(市)区中心屠宰场建立瘦肉精检测室,至今,全市10个县级生猪中心屠宰场都建立了瘦肉精检测室,检测结果与《宁波菜篮子网》联网,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中心屠宰场瘦肉精检出仅0.15%。
豆制品、豆芽原来无证加工经营比较突出,滥用添加剂、着色剂、保鲜剂,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。2003年年初起,市贸易、工商、卫生、质监局联手进行专项整治,当年9月四局联合发文实行豆类制品市场准入,提高了豆类制品入市的门槛。由于我市豆类原料全部从东北、安徽等地调入,黄豆原料中含有秸秆豆壳、泥沙石子等杂质,从2004年下半年起,市贸易局帮助该行业建立豆类原料筛选厂,作出黄豆原料需经筛选后才能投料加工的规定。每年调入我市1万多吨黄豆原料,杂质筛出率达5%。宁波豆制品公司不但对“豆鹤”牌豆制品卫生指标进行检验,还设保鲜冷库和冷藏车,保障储存、运输的卫生安全。
全市城乡年消费禽类3500-4000万羽,大部分靠省外调入。2004年1月、2005年10月部分省区发生禽流感后,对禽产品流通带来较大影响。市贸易局在探索建立防控禽流感长效管理机制时,总结了江东区东柳菜市场单设活禽销售区,配置不锈钢龙舍、专设排污沟等硬件建设和鄞州区宋诏桥菜市场索证索票、台帐登记等软件管理,“软硬兼施”规范禽产品经营的经验,在全市菜市场推广禽产品经营“一统一、两集中”――统一索证索票,集中销售集中宰杀的办法,既保证禽产品正常流通,又保障消费安全。